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三个课堂”建设工程、 创新性教育教学试点工程、示范性智慧校园试点工程,建成“互联网+教育”大 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 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 育治理新模式。
1、实用性
对于本项目各系统建设,实用是第一位的。系统主要技术和产品应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并充满足应用、管理的需要;产品以当前需要为出发点,并充分考虑到长远发展。
2、规范性和开放性原则
项目在建设规划、场地环境、安全防范设计、建设及施工工艺以及网络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等方面,应严格遵循有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使全系统的软硬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减至最小。
3、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 项目的规划应采用先进的理念,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总体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设备配备时应采用技术先进、适用的设备。涉及的主要材料如网络设备、智慧考试系统、校园数字广播、班班通、“三个课堂”设备等必须使用目前国内在技术、质量上处于领先的品牌,在施工时应取得采购方的认可,在设计中,依据先进性与成熟性并重的原则。
4、安全和可靠性原则
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决不能出现单点故障。要对布局、结构设计、备选型、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可靠性的设计和建设。在关键设备采用硬件备份、冗余等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与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空间不断加大的潜在需要,提高机房的空间利用率。经济合理原则 设计既要满足实际要求,又不能盲目追求先进,该精则精,能简则简,讲求实效。
5、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整个系统操作使用必须灵活方便,要求产品要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总成本。
6、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系统必须有非常好的扩充性。设计中保证系统扩充和升级必须要以最低成本浪费为前提,避免重复投资,充分考虑现有设备的再利用,升级要能够平稳的过渡。
7、人机工程原则
应具有符合人机工程原理的工作环境,保持工作人员基本的舒适性和适宜性。环境保护原则,作为面向教育行业的项目,应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保措施,采用环保材料。
3.1.3、项目建设目标
(一)数字校园基础环境提升工程
根据《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区域统筹建设,学校按需使用”的原则,“1+3+N”(一个平台、三张网、N 个应用)的总体架构,以及《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指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1、构建“互联网+教育”基础平台服务。以学生、教师为中心、以标准化数据为基础、以教学、教研应用为导向,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基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系列规范,构建大英县教育相关的教育大数据基础数据库,包括:学生基础数据库、教师基础数据库、学校机构基础数据库、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构建大英县教育相关的教育数字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员信息、学校信息、课件资源、微课资源、在线课堂资源等;构建大英县数据交换标准,同时规范数据交换格式、共享信息编码标准、共享数据接口标准、数据接口的命名规范标准。
统一实名认证、统一认证方式、统一授权管理和用户自定义个人中心主题,实现用户登录统一管理,内容集中发布,单点登录集成。构建智慧教育应用商店,实现应用间的数据同步与订阅管理,基础数据按需按权限同步,统一的消息管理等公共组件,区域和学校可按需添加应用获取服务。构建统一的教育融媒体平台,贯通安全、课堂、直录播系统,为“三个课堂”提供基础支撑服务。
2、建立智慧教育数据中心,提升县域学校宽带网络水平。积极推进 IPv6部署和应用,优化网络运行环境。加快推进学校无线网络建设,探索 5G 技术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对现有教育城域网开展光网改造,快速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深入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接入和
带宽条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为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智慧考试和教学质量分析系统。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暂行实施办法》《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技术暂行规范》《国家教育考试网上评卷统计测量暂行规范》等文件要求,为区域级考试提供基础数据管理、题卡制作、题卡扫描、网上阅卷等工具和技术服务,进行区/校/班/生的成绩分析并生成区域管理人员、区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各级别各角色的学情报告。与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整合,实现学情分析报告在空间中进行呈现和推送。
4、优化更新“班班通”设备。加强中小学校教室智慧黑板配备,补齐中小学(含教学点)多媒体教学设备短板,升级改造老化的一体机、电子白板教室,推进移动学习终端等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进班级。2022 年底全县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所有班级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有效的促进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
4、基础信息化设备提升。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平安校园系统、数字广播系统、计算机教室、办公计算机等缺失的情况。加强基础信息化设备的覆盖率,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师及学生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率,进而促使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的提高。
(二)“三个课堂”建设工程
2020 年 3 月 3 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要求,大力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动名校带动周边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三个课堂”在县域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将显著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成都、重庆组建“名校+”“名师+”联合体,开展网络结对帮扶,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依托“四川云教”优质资源互联共享联盟,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双师教学”新模式,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和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备课同步实施、课堂同步互动、资源同步共享、教师同步研修。统筹全市名优教师资源,建设名师空中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实现城乡间师生交流互动、资源共享。
(三)创新性教育教学试点工程
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抓手”。通过编程机器人创客教室、数字书法教室等建设,开展创新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传统知识结构的方式也是当今已经成熟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创新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要的引领者,
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的环境建设,可以有效的实现创新教学
的目的。
(四)示范性智慧校园试点工程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
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
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智慧教育学校的建设是既具
有基础共性、又具有地域特性,个性特性的差异化建设。基础共性都是在思考如
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教研、管理这三方面的智慧化,差异性又表现在
随着地域、个体的不同,建设的侧重点和程度也会各不相同。通过建设示范性智
慧教育学校试点工程,让部分在信息化走在前列的学校更进一步的思考智慧教育
的方向与实现形式,并获得一定成果。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其他学校更多的思考
信息化、智慧化在教学、教研、管理的建设思路,从而提高全域教育信息化的程
度